Z女士,高龄,子宫内膜薄

一次异位妊娠,一次胎停

输卵管一侧切除,IVF多次失败

求子曲折路,终于圆满

案例分享

备孕之路,屡遭失败

Z女士婚后,三十多岁才决定要孩子。之前一直在避孕,期间不幸发生一次宫外孕,着床在了输卵管。行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后期输卵管情况不好,一侧输卵管切除。

恢复调养数月后,又有过一次自然受孕经历,不到8周就发现胎停了,刚恢复的身体又不得不再行清宫术。备孕开始不是异位妊娠就是胚胎停育,加上年龄已经超过35岁了。夫妻二人就决定选择辅助助孕。2017年开始各方面打听,选择医院。

生殖助孕,依然无果

174月在当地一家医院行ICSI治疗,取卵1次,共获卵7枚,获得可移植胚胎5枚,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但先后移植4次,2次失败,1次生化,1次胎停,均未成功。

接连失败,令夫妻俩伤心失望到了谷底。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继续尝试移植,还是放弃,想想剩余的1个还冻着胚胎宝宝,使他们陷入深思。 

 三代试管+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

2020年,经成功后朋友的介绍来到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挂了孙虹主任的号,见到孙虹主任后,主任仔细了解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备孕经历,后经过一系列全面检查,确定好方案开始行IVF治疗,经过促排、用药、监测、取卵等过程,获卵11枚,受精8枚,冷冻2D3胚胎,其余,接着养囊胚至D5 形成6枚囊胚(4AA4BB, 4CB等),共获可移植胚胎6枚。

接着孙主任开始安排内膜调理,达标后,采用激素替代周期行FET治疗,移植了14BB的囊胚,但未妊娠。

后面的囊胚就建议做三代筛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筛选正常健康的胚胎,避免异常胚胎移植后流产及出生缺陷的发生。最后筛选出4枚可以移植的胚胎。还考虑因z女士之前有过胎停清宫移植多次失败经历,子宫内膜偏薄,建议接下来先进性内膜治疗。

成功妊娠,即将圆梦

20年底子宫内膜调理的刚达标,孙主任还建议他们做下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T),它是一种基于RNA-seq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利用机器学习分析模型,准确判断子宫内膜是否处于窗口期,为胚胎移植提供指导建议,以提高IVF-ET的成功率。

原来,在种植窗移植同步发育的胚胎,是移植成功的前提。然而,约25.9-40%反复植入失败人群的种植窗发生了改变,按照常规的移植方案,无法准确在种植窗植入胚胎,从而导致植入失败。

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T)可以准确判断种植窗,指导胚胎的移植时间,帮助反复植入失败患者提高移植成功率,避免胚胎的浪费。

充分沟通后,Z女士接受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检测。精准的找到窗口期,提高移植着床率。接着准备进入移植周期,移植染色体正常的胚胎,术后14天血HCG值很好,术后1个月天血HCG144911.00mIU/mlB超显示宫内妊娠,单活胎!经历5次移植失败,Z女士终于等来好消息!

目前孕16周,无创DNA也无异常,胎儿体内发育正常,产检各项指标均正常!

科普时间

01. 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

大名: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英文名:IVF-ET

一代试管,在另外一个地方让精卵结合,自由恋爱,就是让就是把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从体内取出,然后在培养皿内混合受精,把它们培养成受精卵进而慢慢变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女性的子宫内,这也是最简单的试管流程。主要适合输卵管堵塞、排卵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天性不孕等女性选手。

02. 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

大名: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英文名:ICSI

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绝对是男同胞的福音,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把单个精子放到卵细胞的胞浆内,从而使精子卵子受精。简单来说,就是大大改善了“受精”的环节。如果取出的精子和卵子不能主动完成受精,那么,医生就要用“二代试管技术”帮它们一把了。 误区:很多人听到第二代试管婴儿,很自然的理解是比第一代更高级、成功率更高的技术。其实不然,第二代试管婴儿并不是比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高级,两者适合的患者不同而已。

第一代试管婴儿中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比较接近自然受孕。取出每个卵子,放入精子,优胜劣汰竞争后,最优秀的一个精子就与这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最终形成胚胎。这个过程需要较多的精子。 而第二代试管婴儿正如前面所说,仅需数颗精子,特别适合男性不育。但也不需要过于担心,目前使用二代技术所挑选出的精子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一代和二代两者的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别。

03. 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

大名: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英文名:PGT

三代试管:就是“核查家底,强强联姻,优生优育”指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检测,筛选胚胎进行移植,阻断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向后代传递,降低流产风险。对于李女士和爱人的这种情况,就是接受了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治疗,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培养获得囊胚,在移植前对囊胚进行检测,筛选出不携带该罗氏易位的胚胎进行移植,达到阻断染色体病向后代传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