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中查看更多精彩

1 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2 选择用"浏览器"打开

宝宝发烧的时候什么方法退烧快?

  •      是在这个月的中旬宝宝发烧惊厥了,那种情景我现在不愿意去回忆。


        现在最害怕宝宝发烧了,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退烧快的方法?比起惊厥来我觉得退烧药的副作用远比惊厥要小的多,还有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如何防止宝宝惊厥呢?


       求高人指点

    讨论区
  • 具体看什么原因引起的,多喝点温开水,不要再着凉,如果严重的话最好还是带宝宝去医院查看下,记得不要补充高蛋白物质哦
  • 要看是那种烧,如果食烧很好办,大部分镇痛退热的药都管用,比如小儿金丹加金莲花即可。惊厥加半小瓶羚角粉。如果是病毒引起的只能到医院打针或输液了。
  • 买个水温表啊宝宝39度水就放35度泡个10分钟就好了我的就是这样弄的
  • 宝宝发烧是常见问题。
    <br/>很多家长宝宝一发烧就去医院吊瓶。。。即便是病毒性感冒的发烧,医生不建议吊瓶,也强烈要求吊瓶。
    <br/>这是很不好的行为。对宝宝没有任何帮助。
    <br/>只会让宝宝的免疫力严重下降,以至于无法抵抗任何病毒病菌。
    <br/>发烧考验的是爸爸妈妈的耐性和体力精力。
    <br/>发烧首先要去医院判断发烧的原因。
    <br/>如细菌性感染导致发烧,应配合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降温。
    <br/>但如果是病毒性的,抗生素也无效。
    <br/>现在大多感冒都是病毒性感冒。各类病毒,没有特效药。
    <br/>而病毒性感冒的发烧,通常是3~5天自动退烧。
    <br/>退烧药不是不可以吃,但是不能勤吃,也不能低温吃。
    <br/>每个宝宝抗烧能力不一样,有的宝宝39就惊厥了,有的宝宝40一样没事。
    <br/>但我的经验是。
    <br/>超过38后,要立刻采取各种降温措施!温水擦身,反复擦,不要怕着凉!必要时温水澡。周边空气循环要好,可以用扇子在宝宝周围轻轻扇,不用扇宝宝,目的是让空气循环尽快带走热气。
    <br/>基本上一系列措施下来,温度会降至38度以下,宝宝也能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br/>这时大人要尽快休息。因为病毒性感冒的发烧,会无休止的反复!
    <br/>所以要赶快休息好备战下个发烧高峰。
    <br/>另外,给宝宝补水很重要!
    <br/>我用的是日本的OS1啫喱补水液。液体的宝宝不爱喝,但是啫喱就不同,宝宝很喜欢。
    <br/>一袋200ml,一天喝最少两袋。
    <br/>再就是宝矿力水特的婴儿专用粉末冲剂。对发烧的宝宝补水有非常好的效果(请搜淘宝店铺:嘉禾屋KAKAYA)。补充的是电解质,对发烧拉肚子的宝宝帮助很大。而且有稍许甜味,宝宝喜欢喝。
    <br/>退烧贴效果不大,但是贴了比不贴强,因为宝宝会舒服一些。
    <br/>退烧药我试过美林,效果有的。但是一样不能制止病毒性的反复发烧。所以还是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
    <br/>羚羊角可以早些服用,预防惊厥,再说也是中药,副作用小一些。
    <br/>其实发烧是体内病毒和自身免疫作斗争的过程。如果多次使用退烧药,会破坏免疫系统,让病毒更加肆虐,这也是退烧药为什么效果不好的原因。所以我的经验是,如果宝宝的温度没有那么高,可以的话还是不要服用退烧药。
    <br/>通常只要不断的为宝宝降温,3~5天热度自然会退去。
    <br/>各位可以试试看。
    <br/>当然有些不抗烧的宝宝,还是要去医院观察的好。毕竟惊厥可大可小,有惊厥史的宝宝尤其要注意!
    <br/>抗烧不抗烧完全是家长的经验判断。
    <br/>一旦惊厥也不要惊慌。如果5分钟内惊厥停止,就不是太大的问题。惊厥结束之后去医院检查即可。如果持续惊厥10分钟以上,建议立刻叫救护车,以免耽误病情。
    <br/>惊厥发生时不要往嘴里放什么东西。除非咬到了舌头,否则不用强行撬开牙齿。惊厥最怕的是呕吐物堵塞气管导致呼吸障碍出现缺氧。所以惊厥时头部要面向一侧,便于呕吐物的顺利排出。解开衣服口气尽量保持衣服宽松。惊厥时请留意宝宝身体左右的动作是否对称。如果出现一侧动一侧不动的现象,也要立刻去医院或叫救护车。
    <br/>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br/>嘉禾屋母婴用品(嘉禾屋KAKAYA)
  • 先给孩子吃点药,贴个退热贴,再去医院啊
  • 我女儿这几天也在高烧,38.5度以上吃美林,24个小时不能超过4次,38.5度,以下,多喝开水,物理降温,高烧确实让孩子痛苦,父母倍受煎熬!但愿今天宝宝不要再烧了!
  • 羚羊角颗粒是防止惊厥的吗?
回复层主
已有17条回复

举报

(举报理由可选)
您还可以输入: 个字
0/2000
添加图片
取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