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妇女所独有的生理现象,当其发生异常改变时,则会出病证。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期的出血,因为这一期的出血,具有生理、病理上的特点,也是月经周期中重要转折时间,为促进受孕或控制生育的关键时刻,故应提出讨论。
本人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是:阴精充实,肾精化气,阳气内动,因而出现经期出血,实际上就是“阴长至重,重阴必阳”的转化时期。这是生殖之必需。前人有“的侯、真机、开花”等不同名称。并指明这一时期的短暂和可以推算掌握。故今所说的排卵期。关于重阴的问题,可以从带下的少到较多,从质地的稀到粘,到拉丝状带,古人称锦丝带者,得到证实。但也有程度不同的少腹酸胀、隐痛、胸闷烦躁,乳房作胀等表现,这是月经周期中最为重要的第一次转化,为第二次转化排泄月经结束周期奠定基础。如转化时由于气血活动排出极少经血,可不作疾病论。但如转化欠顺利,排出较多经血者,即是本文所要讨论的病证。
1、 诊断与分类
典型的经间期出血,不难诊断。非典型的经间期出血,必须测量基础体温(下称基温),观察基温曲线的低相与高温相变化,掌握重阴必阳转化期的到来,籍以了解经间期或偏前偏后的出血。
1.1经间中期出血
经间中期出血,这是真正的经间期出血,基温低相与高相的交接时期,随着基温曲线由低相上升为高牙,出血将迅速停止。因此,一般时间较短,1-3天,有时出血量较多,但较正常月经量减少。
1.2经间偏前期出血
经间偏前期出血,是指在两面三刀次月经中间的前期出血。有的时间虽然已到达经间期,而真正的经间期尚未到来,基温曲线仍示低相,这时期出血,有的淋漓较长,有的间断或反复出血,直至经间期基础温高相时始止。本人曾经观察到一例经净后一周出血,出血持续一周,净后一周又出血,出血一周后基温上升量双相,出血完全控制。因而经间前期出血大多数月经周期落后。亦有少数经净后3-5天出血,易误认月经回潮。
1.3经间偏后期出血
经间偏后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中间时的后移性出血。基温曲线表示价高相交接时连及高相初期的出血,也有的基温高相开始时出血。
2、 病理探讨
经间期出血的病理分析,从临床的观察中发现肾阴虚,阴精欠实,转化不大顺利,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肾阴较虚,阴精欠实,尚能适应月经周期后移的滋长要求,但毕竟有所不足,故滋长的过程较正常有所缓慢,而经间期的邪气也能触动子宫血海,或者子宫血海的固藏本弱,受此扰动,影响固摄,导致出血。也有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可见出血增多,这此均是经间出血的机理。
肾阴较虚者更轻,阴精稍有不足,可以适应经后期阴长至重的要求,能达到重阴水平,重阴必阳,阳气内动,排卵势在必行,但毕竟阴精有所不足,机体内部不得不加强气血内动,所谓代偿作用,以促进的侯的到来,亦有阴精充实,阴长至重,精化为气,阳气内动特别强烈,子宫血海固藏较差,亦将导致出血,一般为经间中期出血的机理。
阴虚及阳,阳气偏虚,故出血未能得到有力统摄,故见经间偏后期出血,如转化后整个高温相期出血,不仅仅是阳气的虚弱,常有其它因素的存在。当结合具体证侯而他析之。
此外、在临床治疗中还发现经下几种兼因:
2.1郁火
心情不畅,思虑过多,急躁易怒,以至心肝气郁化火,在经间期限得阳气内动,而火更旺,旺则下扰血海子宫,必将引起和加剧经间期或经间偏前的出血,以未婚女子为多见。
2.2湿热
温有内、外之别,但都蕴阻于下,蕴而生热,得阳气内动而湿热益甚,损害子宫血海,影响固摄,以致出血增多或延长。
2.3血瘀
亦由内外二方面的因素所形成。血瘀阻塞于胞宫脉络,或冲任厥阴经络,趁阳气内动之时而发作,导致出血。
3、 临证辨治
经间期出血的证治,在分清经间中期或偏后期出血后,主要是结合全身症状,脉象舌苔,带下及出血等情况,辨别主兼证侯,进行论治。在治疗上止血不是主要措施,补养肾阴,提高阴精水平,促进顺利转化才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3.1主证
3.1.1肾阴较虚证治
出血量少或多,色红无血块,腹不痛,头昏腰酸,夜寐不熟,便艰尿黄,舌质红,脉细弦带数,或稍感腰酸头昏。
3.1.2经间偏前期出血
基温低相期延长。治法:补肾滋阴。首选六味地黄丸或汤,加服乌鸡白凤丸,《傅青主女科》的两地汤、益经汤均可用。
3.1.3经间中期出血
基温低相与高相交接期出血,一般除上述阴虚症状外,尚可出现两少腹酸胀,赤白带下,胸闷烦躁等症状。治法:补阴虚为 佐以调理血气稍助其阳。方可用归芍地黄汤加味。或加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每次1-2支,一日一次,3-5日后停用。
3.1.4阳气偏虚证治(乃阴虚及阳)
经间偏后期出血较为多见,出血量或多、或少色较淡红,腹不痛,,头昏腰酸,夜寐差,形寒尿频,或大便溏,基温高相欠稳定,或高相呈缓慢上升,或高相偏低,脉较细,舌较淡。治法:阴中求阳。选方:右归丸、健固汤加减等。
3.2兼证
3.2.1郁热证治
出血量较多,或少色红质粘或稀,头昏头痛,胸闷烦躁,口干口苦,夜寐不佳,尿黄便艰,舌质偏红,脉细弦数。治疗上着重清肝解郁,养阴止血。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3.2.2湿(浊)热证治
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粘腻,或赤白带下,神疲乏力,纳食较差,胸闷烦躁,周身骨节酸楚,小便短赤。平时黄带多,舌苔薄白腻或根厚,脉象细弦或细濡。治法:清利为主。选方:清肝止淋汤加减。
3.2.3血瘀证治
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紫黑,两腹胀痛或剌痛,大都规律性发作或加剧,胸闷烦躁,脉细弦,舌质暗紫或有紫点。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傅青主女科》逐瘀止血汤加减。
4、 体会
有效的控制经间期出血,必须研究补阴作用,及其促进顺利转化的方法和药物。对此有些不成熟的体会。
关于提高补养肾阴,经间期出血的主因在于肾阴较虚,而这里所指的肾阴与癸有联系,与一般肾阴虚有所不同。因此促进肾精的恢复及其适应滋长至重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几个治法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补阴作用。
4.1与补血相结合
妇女以血为本,月经从现象上看属于血海的盈满排泄,与血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血受癸水的支配,癸水通过血到达子宫,冲任的消长,因此补阴结合补血,是妇科的特点。《傅青主女科》的养精任玉汤,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去川芎之辛散加山萸肉而成,可见养精神离不开血。因此,在临床上常常以归芍地黄汤来补阴,疗效较满意。
4.2与清降相结合
清降的重点,在于心君之火下降,前人所提出的“静能生水”,实际上指此而言,可在方药中适当加入钩藤、柏子仁、枣仁、少量黄连等。夜寐甚差,还可加入龙齿、牡蛎、龟板、鸡子黄等镇降之品,促使心肾交济良好,有利阴分的恢复和滋长。
4.3与补阳相结合
治阴不忘阳,是基于阴阳互根的观念。调理月经周期,促进阴阳转化,尤为重要。体会到经间期的重阴转阳,亦赖阴阳互根的作用。因此,补阴方药中选择川断、菟丝子、鹿角片、黄芪、巴戟天等1-2味药加入,或者长期服用补阴药后可间服1-2剂补阳方药,有利于阴精的充盛与转化,同时要注意与水中补火,阴中求阳的区别。实践证明,此法较单纯补阴的疗效为好。
4.4用阴阳消长的动态观念指导补养肾阴
在补阴时,必须看到阴长的过程,要用动态观念指导补阴。经后期的开始,服用六味地黄丸(汤),随着时间的后移,需要逐步加强补阴方药及其剂量的运用,一般在六味地黄丸(汤)中加入女贞子、龟板、黄精,以促阴长,不仅要进一步加强补阴方药及剂量的运用,而且还应适当地加入补阳药,保证阴的持续滋长,而且为转阳后阳长打下基础。在六味地黄汤中加入女贞子、龟板、黄精、麦冬、元参等品补阴,还应加川断、菟丝子、锁阳、肉苁蓉等1-2味补阳,以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需要,恢复女性生理功能。
总之,在治疗上,以滋阴为主,一般肾阴亏虚,需结合养血,采取血中补阴方法。阴虚火旺者,必须结合降火、泻火,采取滋阴降火的方法。特别当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基温曲线的变化有助于辨证,有助于观察疗效,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我排卵期出血已经1年多了,也吃了不少中药,西药,但是我还是认为中医相对安全一些,(虽然现在实在找不到什么好中医)因为我吃客米促出过囊肿,非常万幸后来自行吸收了,所以希望姐妹们用药慎重些,上面是我最新找到的中医辨证方法发给大家借鉴一下,同时也希望有这种经历的姐妹多上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