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中查看更多精彩

1 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2 选择用"浏览器"打开

洪兰教授: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 下班路上想把刚听的一个课,洪兰教授的,其中的一节课做个分享总结,主题 动机
    咱们一般说 主动性 更多些,洪奶奶是台湾人 这个词和日语里的 动机 很相似。
    讲下课上提到的三个小故事,都是蛮典型的:
    第一个是说一位法律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已经30岁了,还在家里啃老,不愿意出去工作。为什么呢?因为缺少动机。
    虽然他是法律专业毕业,也很厉害,但是他一直认为读书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父母的事情。觉得是为父母在读书,自己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里面。书读完了也不愿意用学到的去找工作。
    第二个例子是补习班老师和补习班的孩子的故事。老师发现班里的孩子呢,都是在考试上失利或者成绩不好的,同样的有 在学习上动机不足 没有主动性的问题。
    他花心思想各种方法来带动大家,让学习变得有趣好玩,然后他的这些孩子呢最后都是在学习上找到了自己的一个乐趣。其中有位学生专门从大阪开车两个多小时,跑去找他的老师,专门表示感谢。
    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我们和孩子之间,所谓陪伴和乐趣这些都是相互的,很多人不会陪伴孩子,觉得没有意思,而且也没有花心思去探索有趣的好玩的陪伴方式。
    你觉得没有意思,还要玩手机玩游戏,那孩子自然也觉得没有意思,甚至想要模仿你。这样的亲子关系肯定是越来越疏离的。
    只有我们想办法让学习和陪伴变得有趣,孩子觉得有趣了,我们会更加希望有这种良性的循环,所以要让孩子学的成功快乐,一定要先找到他的动机。
    然后还有提到一个例子就是一对夫妇想要宝宝的故事。一直没有要上,就就去医院做检查,然后检查发现两个人都没有问题,所以医生告诉他们,只需要放轻松,顺其自然就会有宝宝。所以他们回去旅游啊,休息啊,做各种觉得放松的事情,但是却一直也没有怀孕。
    等到40岁了,想就算了那就去领养一个孩子好了。因为在决定领养的时候,他的心理上才是最放松的,然后该来的真的也就来了。然后领养回来之后拿过来两三个月就怀孕了上面这些例子是说明什么呢,就说要让孩子学得成功或喜欢某样东西,那就一定要先找到他的动机。
    就是父母要看的长远一点,生命是孩子自己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只是监护人,负责引导他们,但是不能控制他们,他们想做的事情,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好了。
    纪伯伦那首诗就说的很好啊 孩子是借我们而来的。
    而且我们应该也都有这种经历,一直想要的某个东西,很贵买不起,但当你真的是有钱买得起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没用了那个想要的欲望。学习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但有些事情是过去了,真的就不会再有了。
    以上是关于动机主题的分享
    有点乱,希望能有所启发
    讨论区
  • 育儿指导妞妞麻 | 备孕达人(大宝)
    爱心妈妈1
    大宝麻麻看过来呀
回复层主
已有1条回复

举报

(举报理由可选)
您还可以输入: 个字
0/2000
添加图片
取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