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对外界知识和信息进行学习,却又没有建立完整行为规范和判断标准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教给孩子说这三个字,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负面影响。 这三个字就是——“我错了”。 别看道理大家都懂,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教孩子说“我错了”有多重要。 就在中午下楼拿外卖的时候,我还看到一个孩子自己跑跑跳跳,左脚绊右脚不小心摔在了地上,家里老人慌忙过来扶。老人开口就是“都怪这地……”,结果发现地上很平坦,愣了半天,才改口“都怪这风太猛了!让我的宝贝摔跤!”绝口不提让孩子跑步注意点儿。 不过,也有的家长很清楚让宝宝知道“我错了”的重要性: 我们的一位忠实读者眉儿妈妈有个聪明可爱的四岁小女孩。平时这孩子是家里的乖乖女,妈妈下班回家,还会送上一双拖鞋。 可是有一次,妈妈让眉儿去把伞挂在挂钩上,结果没挂好伞掉了下来。妈妈随口说了一句:“眉儿你知道错了吗?”却没想到孩子立刻分辩道:“不是我错了,是挂钩不好!” 这下子,妈妈开始忧心忡忡:明明不是一件大事,为什么孩子就不能诚恳地说:“妈妈,我错了”呢?明明她也不会怎么惩罚孩子啊? 其实眉儿妈妈多虑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不肯认错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正常的。这里主要是三个因素作祟:人有逃避惩罚的本能,不能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利益,榜样问题。 该如何清除这些不利因素呢? 1.逃避惩罚的本能问题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想让孩子学会认错,首先不能让他们在认错后留下肉体和精神的伤害。如果你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那么这种阴影可能会跟随孩子一生。显然,这样的惩罚既无法让孩子学会认错,也无法消除他逃避惩罚的本能。 所以,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1. 有明确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你和孩子都知道的,而不是你临时告知;2. 需要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情绪稳定,不要在惩罚的过程中混入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眉儿妈妈这件事上,我们建议她蹲下来,柔声告诉孩子:“没有挂好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你要是能主动认错,再想想怎么能把伞挂得更好,那你会更棒的。” 批评眉儿的时候,妈妈并没有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出来,而是就事论事。这样,眉儿知道了怎样做才是对的,也就没有对认错的抵触心理了。 2.不能意识到认错对自己更有利 稍有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犯错——认错——改错——自我提高的逻辑链条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孩子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就需要家长给予一定的鼓励。 在这里,眉儿认错后,在爸爸回来时主动为爸爸挂伞,而且没有再掉下来。眉儿妈妈就及时奖励了她:“你看看,现在不是越做越好了吗?” 要注意,奖励时,要辅助孩子构建出一个良好的自我身份认同,比如“你真棒”,而不要强调他人的评价、褒贬、社交压力等,“你这样做妈妈会开心”是说话的大忌。 3.榜样如何树立 教导孩子认错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孩子犯错了以后是教育的时机。在父母犯了错误,父母认错、改错的过程当中,也是教育孩子的时机。 完整地向孩子展示“犯错——认错——改错——自我提高”的过程,孩子可以从你的身上,学习到一些人生经验。 3、4岁的孩子,不像1、2岁的孩子还是婴儿,没有成型的思维能力,也不像更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时候对他们进行认错教育,是最合适的时机。越早学会审视自己错误,以后的人生就会越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