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咬人(或物)和吸吮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咬人的本能深深地埋藏在下意识中。咬人是孩子宣泄(正面或负面)情绪的方式,尤其对2岁前的孩子,因此在批评他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
“我不舒服”
问题:宝宝6个月了,经常哭闹,哭急了还咬自己的脚趾,我又不敢抱,以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难道就任他咬脚趾吗?
分析: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因怕宠坏宝宝而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但宝宝发脾气的同时还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则是宝宝感觉不舒服,向父母发求救信号。
对策:当孩子哭闹时,家长首先要查明孩子是否有生理需求,是不是躺得不舒服,还是肚子痛?如果是出牙引起的疼痛,可以给孩子一些可以咬的玩具和吃固体食物,以用来磨牙和锻炼咀嚼功能。
“我好害怕”
问题:宝宝现在1岁2个月,常常莫明其妙地咬人、掐人,是不是有什么疾病?
分析:1岁的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愿和感受,如果看护者忽视宝宝的安全需求,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会导致他对新鲜、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恐惧。咬人成为宝宝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唯一方式。
对策:为了帮助宝宝重拾安全感,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不要因为孩子胆小而笑话他,惩罚他。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和宝宝交谈,反复告诉他,你是多么爱他,你保护着他,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一段时间后恐惧感自然会消失,孩子也不会再咬人了。
“我好爱你”
问题:宝宝现在1岁半,已经出了16颗牙齿,和他玩的时候总爱咬我,这正常吗?
分析:1岁半的宝宝和妈妈玩耍得正高兴,忽然向妈妈胳膊上或肩上咬一口,越让他松口,他越是咬住不放,咬得妈妈特别疼。妈妈纳闷,为什么会有这么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呢?宝宝的回答是:“我很爱妈妈,因此忍不住用力咬一口,我是表达对妈妈的喜爱之情啊!”
对策:您应尽量克制情绪,以抱抱他、亲亲他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爱。要明确地告诉宝宝“妈妈疼”,可以让他试着咬自己的手指,问问他“疼不疼”,让他亲身感觉一下疼痛。此外,需要告诉宝宝,咬人不是表达喜欢之情的最佳方式,引导他用语言、手势、拥抱表达情感。
“我需要关注”
问题:先生工作很忙,每天很晚才回家,儿子迎接爸爸归来的方式很特别,总是咬他大腿。我们能做些什么改变现状呢?
分析:孩子只咬爸爸,而不咬妈妈,原因可能是爸爸和他相处的时间太少了,他用这种行为方式表示不满。
对策:和宝宝相处的时间长短不是最重要,关键是如何共度亲子时光。最好每天固定一个专门属于孩子的亲子互动时间,全家一起做游戏,这是增进感情的最佳选择。
“我很愤怒”
问题:宝宝快2岁了,总爱咬小朋友,我们想了许多方法,也不管用,这是不是和他爸爸有时打他有关呢?
分析:如果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他很可能会去咬小朋友,这是情感置移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同时也可以说是他在模仿大人的行为。
对策:攻击性咬人是有意的侵犯行为,不利于宝宝与他人的交往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要高度注意。可以建议宝宝用不伤害别人的办法来转移负面情绪,如拍打枕头,撕报纸等。要对宝宝反复强调,咬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同时,家长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否则孩子会糊涂:大人为什么可以使用暴力,而我却不可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