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晕! 这么错误、过时、不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居然还在流行! 这样做只会摧残孩子,知道么,从生理的角度说,婴儿根本不可能熟睡一夜,何况,这种悖离生物学的手段和概念只会给宝宝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在潜意识里留下痛苦的烙印。 真是太可怕了!
我们应该了解婴儿睡眠的一些科学事实:首先,婴儿的睡眠迥异于成年人的睡眠。成年人入睡快,能够马上进入深睡状态;婴儿则入睡慢,需要在父母的辅助下,经由20分钟左右的浅睡状态而后进入熟睡阶段。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宝宝看似睡着了,但是一放下来就会苏醒大哭。这是因为他还没有进入深度睡眠,还需要更多的哺乳、安抚、拍哄、轻摇等等。
其次,婴儿的睡眠周期也较成年人短,熟睡程度亦较成年人轻,醒来后,还是需要父母的辅助才能重返梦乡。这其实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本能,便于一旦发生意外或感到不适,能够马上醒来向父母发出信号。
另外,轻度睡眠也有利于婴儿大脑发育。睡眠不是我们能够强加于宝宝身上的一种状态。把孩子放下来让他自己入睡,是不现实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安睡了9个月,并非出生后就可以马上脱离母体单独行动,而是同样需要母亲的怀抱,需要听到妈妈的心跳、闻到妈妈的体味、感受到妈妈肌肤的温暖,藉此获得安全感。有些小宝宝在出生后头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更乐意在父母怀抱里睡觉,这不是什么必须更改的坏毛病,而是自然正常的需要。比较合适的态度是创造一个适宜睡眠的环境,将睡眠逐渐导入宝宝。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宝宝安睡,更是要宝宝将睡眠看作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快乐地入睡,安心地睡着。
其实,医学上对婴儿睡整夜觉的定义是连续睡眠5个小时,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8个小时以上。掌握了科学知识,你会立刻发现,强行训练宝宝单独入睡,是多么不理智、不人道、也无法实现的愚蠢举措。得不到父母的安抚,宝宝无法入睡,大哭不已;父母不理睬宝宝渴求爱抚的信号,让宝宝在那里哭啊哭,且不说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如此忍心,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一是给宝宝幼小的心灵留下重重的创伤:我是孤独的,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我呼唤他们,他们不理我。好吧,我哭也没有用,反正你们不来,我不哭了,我累了,我睡了,但是我悲伤,我愤怒,我不喜欢睡觉,我也不喜欢这个世界!
二是将父母变得冷淡漠然,对孩子的需求不再敏感,不再细心地观察孩子哭闹的具体原因,很容易忽略孩子因为生病或其他不适而发出的求救信号。婴儿出生后头几个月里,由于生长迅猛,兼之胃口小,消化快,夜里起码要起来一次吃奶。
很早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10个月大的婴儿,对于母乳的汲取也有25%是在夜间。如果早在4个月就断掉夜间的哺乳,无异于掐断了宝宝四分之一养分的来源。4个月并非添加辅食的一刀切时间,美国儿科学会在1997年更新了他们的立场,将辅食添加的推荐月份从4个月更改为6个月,并且明确阐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6个月之前无需进食添加物(包括果汁),因为辅食的营养不如母乳的营养全面。而且,睡前给宝宝多吃辅食并不能有效延长他的睡眠时间,吃多了消化不良反而会让他撑的睡不着。6个月以上的婴儿夜间醒来的原因则可能更复杂一些,比如出牙的不适,由于白天可玩儿的东西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到夜间才会感到疼得厉害,醒来吃母乳对于宝宝是减轻痛苦的最佳途径。其他导致婴儿夜间频繁苏醒的原因包括尿片过湿,感觉要撒尿,睡衣不舒服,衣着、被褥或室温过热,吃得过饱或饥饿感,生病的不适等等。稍大一些的孩子夜间频繁醒来的原因有时与白天的活动有关,有时与情感方面的波动有关,总之孩子夜里醒来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父母细心观察,找出缘由,对症下药。还有些孩子到晚上不愿意睡觉,或者夜间睡不安稳,是因为白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过短,他要利用晚上来弥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需要。
一个小孩子如何睡觉,与这个孩子本身的脾气性格有很大关联。有些孩子几个月大就能基本上安睡一夜,但大多数孩子要到两岁半甚至三岁才睡整夜觉。所以孩子夜里醒来,并不意味着做父母的失败。更不能使用任何硬性手段,强迫孩子入睡。
西尔斯医生在《亲密育儿百科》里批评在西方盛行了100多年的婴儿睡眠训练法,将其称之为"比我们培训宠物还缺少人性的训练法"。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大批婴儿和成年人患上睡眠失调症,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睡眠调整中心,来治疗这些无情训练法遗留下来的问题。至于让孩子孤零零地留在一件屋子里单独入睡,也越来越多地遭到广大母亲和育儿专家的反对。他们极力推崇中国母亲的做法:让孩子跟着妈妈睡。这其实是一个流传于世界各地文化的古老习俗,不仅有利于哺乳的方便、有利于母婴双方的睡眠,更会增进母子感情联络与交流,增进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为将来顺利而成功地教养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孩子留下终身难忘的快乐记忆。夜间同床使得婴儿得到与母亲更多的肌肤接触,对于宝宝大脑的发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促进。人类学家蒙太古就此题目曾有专著,他指出,"婴儿有着无比强烈的对于身体接触的需求。"即使不和宝宝同床,很多父母都乐意让宝宝和自己睡一间屋子,爸爸妈妈睡大床,宝宝自己睡小床。让宝宝单独一个屋子,不利于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甚至会增加摇篮猝死症的几率。想想看,假如宝宝一夜不在身边,你要么频繁起床去察看他,自己也睡不安稳;要么你不管他,出了问题也不知道,难道你就放得下心?
除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之外,全世界各民族的母亲几乎都让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但是突然间,一些中国母亲们开始盲目效仿西方人的做法,把孩子留在单独的一间屋子里,并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殊不知,孩子的独立性无需这么早培养,更何况独立性也不是培养出来的。婴儿从出生到3岁,需要的不是什么独立性,而是最大程度上满足对父母的依恋。一个饥饿的人是无法肩挑重担远足旅行的,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够胜任其他。同样,一个依恋感没有被满足、情感精神上处于饥饿状态的儿童,也无法独立。
宝宝从出生到18个月,无论你怎样爱抚、亲吻、拥抱他,都不会"惯"坏了他。对父母的依恋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会自动脱离父母,走向独立。如果妈妈为了自己省事,逼迫孩子遵循自己的作息时间,竭尽全力让孩子一夜睡到大天亮,最终结果不仅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且会因为厌烦孩子的起夜而情绪低落,怨天尤人。这样恶性循环,两败俱伤。不如就接受这个事实,孩子每夜都要起来,把这化作与孩子亲密交流的良好时机。并非白天做父母,夜里就可以下岗放假了。做父母是24小时的工作。宝宝每天有50%的时间都在睡觉,这并非无所作为的消磨,而是在对于睡眠,以至对于人生,开发积极健康的态度。
|